国画家鲍古风 官方网站 +收藏:http://gufeng.orgcc.com

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鲍古风动态 正文内容
相•忘
2016-10-17    浏览(745)    作者:鲍古风    

自东周列国国时孔子就在《论语•阳货》中说:“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”;至清末民初章炳麟《与简竹后书》中直呼“中唐以来礼崩乐坏”;直至当下我们大呼“人心不古,社会浮躁,世风日下。”难道说这么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是在世风日下吗?如此从古至今一直“日下”的话可见我们今日“世风”已经下到何种地步了。“今不如昔”一代不如一代让我们情何以堪?其实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误觉,从古至今,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问题,也都会有仁人志士的新思想出现。

公元前369年老庄诞生了。

老庄的诞生让后世有了一个精神上的逍遥去处,从此不再局限于繁杂世界中,而可“清静无为”的处在一个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境界里,这在中国绘画的哲学思想里表现的尤其突出。“相濡以沫,不如于相忘江湖”是庄子在其《庄子•内篇•大宗师》和《庄子•外篇•天运》里重复出现的一句话,很有意思。原意是说两条鱼被困在的干涸的泉池里,因为水干而无奈的相互依偎在一起,以口中唾沫的微薄之力相互湿润以求生存;面对此时境遇的困顿,却不如昔日里不记得对方而各自畅游于自己的一片湖海里。庄子的“相濡以沫是”令人感动的,而他的“相忘”又是另一番境界。“相”在现代汉语里的解释已经有二三十种之多,从人文到历史;从科学到哲学,可谓包罗世间万象。而“忘”更多只有一个含义就是“不记得了”。庄子的一个“忘”字便把人的精神带到了太清逍遥之处,从“相”的五色繁杂到“忘”的空空荡荡,纯真质朴,既有相辅相成的因素,又有相背脱离的意思,正如中国画中由再现形式到意象形式的一种转换。

中国画中再现形式千变万化,林林总总,数之不尽,表现方法丰富而又繁杂,令人耳目应接不暇。在隋唐之前魏晋人作画随心从欲不以再现为标准,观魏晋时人作画,人大于山,山低于树;屋于人高,站则顶天,坐则满屋,天地山川随心而起,飞鸟走兽随境而安。这种跳出透视关系,物象规律的的画法从心所欲,只为画面效果而生,只为画家情感而生,忘却一切外在框架,只留超然于物外的那片心灵净土。真真如婴童戏笔,无拘无束,天真烂漫,笔随心动,意随笔出。画中逸气境虚而意远。后来的作品慢慢的开始注意画面中人物,景物等比例大小的关系,没有再出现“人不及树高,舟不容泛”的心境。如同一个孩童从自由天真的随心所欲到一个不能越“雷池”半步的规矩状态,从初学到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都在遵循约定俗成的画面基本规律。形成了一个以“相”为基本的再现绘画形式。画面形式上的真实只是造物的重现,依赖真实的形体和视觉感受。一定程度上把具体物象再现化,没有了“虚怀观物”的主观精神空间,背离了“忘”的哲学思想。赵孟頫曾言:“作画贵有古意,若无古意,虽工无益。今人但知用笔纤细,敷色浓艳,便自以为能手。殊不知古意既亏,百病横生,岂可观也。吾作画似乎简率,然识者知其近古,故以为佳。此可为知者道,不为不知者说也。”而魏晋古意作为画面空间与精神的组合,逐渐形成山川,河流,自然与内心的对话,幻化中体会返璞归真。

取“相•忘”作为的绘画系列标题是矛盾,也是传承,崇尚魏晋遗风,更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。在绘画空间中万“相”的繁杂被精减,简单的笔墨色彩关系彰显画面传递出的浑远空灵。从对景写生的再现形式,到对景写心的意象形式,再到由心写境的回归,就象《易经•系辞》中所言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一“道”一“器”间正是“相•忘”的境界。从器的中升道,定要忘去器之形制,亦如当下世间万“相”,唯坐观“相•忘”。


标签:国画家,鲍古风
上一篇:为草根造像
我来说两句
0 人参与评论,查看详情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验证码:

注: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

^_^ 人喜欢

关注TA

给TA留言

扫描二维码进入
手机官方网站